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张三落入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陷阱 发布日期:2024-07-17 作者:胡晖 黄亮 张航 4961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张三落入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陷阱

 

一、案情简介:

 

张三,一个有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2021年初在成都青羊区开设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主要经营保健品。2022年5月他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上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公司的销量一直低迷,张三的心中充满了焦虑。

 

为了打开销路,张三开始寻找各种方法。那天,张三在QQ上与好友“平安是福”聊天,对方给他发了一份名为“x1sx”的表格文件。这份文件里,包含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从此,他发现了一个可以获取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渠道。他明知道这是违法行为,但内心的挣扎最终被现实的压力所击败。他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一旦公司状况好转,他就会停止这一切。

 

张三开始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进行精准推销,公司的业绩果然有所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他对这种手段的依赖越来越深。在一次网络交流中,他加入了一个群组,里面的人都在交换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张三心动了,他开始参与其中,用自己手中的信息换取更多的数据。买主通过群聊加了他之后,他会让对方给他发包烟钱,借口说自己去梳理数据。但其实他手上有的也不过是别人发给他的数据,而去梳理数据的这个借口,不过是让对方更相信他的一种方式。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恐惧;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抗拒这种快速带来利益的方式。

 

2023年11月12日,张三的生活戛然而止。他被警方抓获,警方经过调查取证,发现张三与其他人交换的文件中,共有19000条数据,其中有效数据16000条。这些数据泄露,让无数无辜市民的隐私暴露在阳光之下。面对审讯,他无法再逃避自己的罪行。在派出所的冷清房间内,张三的心中充满了悔恨。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他们一直以他为傲,却不知道他早已走上了歧途。

在审讯过程中,张三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他告诉警方,他原本只是想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却没想到会越陷越深。他交换和出售的每一份个人信息,都像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张三的案件,让我们深思:在这个信息时代,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们又该如何提高法律意识,避免触犯法律?

 

这是一个关于隐私、法律和道德的故事,它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守护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案件焦点

 

本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张三非法获取、交换和出售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上。

 

具体而言,以下几个问题是案件在审理时的关键要素:

 

张三是否明知故犯,即他是否清楚自己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张三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是否巨大,是否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张三的行为是否具有主观恶意,以及他是否有悔罪表现。

张三的行为是否对受害人的隐私权和财产权造成了实际损害。

 

三、法律问答

 

1. 张三涉嫌什么罪被提起公诉?

 

犯罪嫌疑人张三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洪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规定,此案被移送审查起诉。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数量标准:

 

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

 

行为人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具体为: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其他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2)情节严重标准:

 

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的;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数量或者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量、数额五倍以上的;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情节特别严重标准: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数量或者数额达到情节严重标准的十倍以上的;

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特别严重后果的;

造成特别重大经济损失或者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集团犯罪和多次侵犯:

 

(4)在集团犯罪中起主要作用;

 

二年内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的。

 

以上标准是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基本依据。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上述标准之一,公安机关就可以依法立案侦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可能会随着法律法规的修订和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3.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不被侵犯?

 

个人层面:

 

1. 加强密码管理:

使用复杂且独特的密码,并定期更换。

避免在多个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密码。

 

2. 谨慎分享信息:

在社交媒体上谨慎分享个人信息。

不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

 

3. 保护电子设备:

安装并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

避免在公共Wi-Fi网络上进行敏感操作。

 

4. 防范网络钓鱼:

警惕可疑的电子邮件、短信或电话,不随意点击链接或下载附件。

 

5. 使用隐私设置:

在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服务中调整隐私设置,限制谁可以看到你的信息。

 

6. 监控财务活动:

定期检查银行和信用卡账单,留意任何可疑交易。

 

7. 安全处理个人信息:

安全地销毁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和卡片。

 

企业和组织层面:

 

1. 实施严格的隐私政策:

制定和执行隐私保护政策,明确企业私密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销毁规则。

 

2. 访问控制:

限制对个人信息的访问,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

 

3. 员工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培训。

 

4. 风险评估和监控:

定期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控潜在的安全威胁。

 

最终,张三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返回